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未申報的黃金購買量可能是官方數字的10倍以上。分析人士指出,這是中國在悄然推進去美元化過程中,也凸顯出當前黃金價格創紀錄上漲背後日益不透明的需求來源。
根據官方數據,中國央行今年的黃金購買量極低——8月購買1.9噸,7月1.9噸,6月2.2噸,市場上幾乎無人相信這些數字。
興業銀行的分析師根據貿易數據估算,中國今年的黃金總購買量可能高達250噸,占全球各國央行總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
中國未公佈購買的規模,反映出交易者在判斷市場走勢時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央行買盤主導市場的背景下。
凱雷集團能源路徑首席策略師傑夫·庫裏表示,“中國購買黃金是去美元化戰略的一部分”。
他表示自己不會試圖去猜中國人民銀行的實際購金規模,“和石油不同,黃金無法用衛星追蹤。根本無法知道黃金流向哪里,被誰買走。”
交易者們現在開始依賴其他數據來源來判斷黃金需求,比如訂單中是否出現了400盎司連號新鑄金條的跡象。這類金條通常在瑞士或南非精煉,通過倫敦轉運後飛往中國。這被視為中國購買黃金的間接證據。
日本貴金屬市場協會理事布魯斯·池水表示,“今年人們對官方數據根本不相信,尤其是中國的數據”。
他認為中國當前的黃金儲備接近5000噸,是公開報告數據的兩倍。
各國央行近年來大量購買黃金,推動金價上漲至每盎司4300美元以上。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除美國以外全球儲備中黃金占比從10%升至26%,已成為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儲備資產。
但同時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報的比例卻在下降。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基於Metals Focus數據的估算,最近一個季度中,僅約三分之一的官方購買量被公開申報,而四年前這一比例約為九成。
央行可能出於避免引發市場提前反應,或出於政治原因選擇不申報購金。一些國家擔心公開購買黃金可能會影響與特朗普政府的關係。
瑞士MKS Pamp精煉廠的分析師妮基·希爾斯表示,“擔心美國政府報復,有時候只申報最低限度的購金數據,是合理的。黃金被視為一種對美國的純粹對沖資產。在多數新興市場,央行有動力不披露全部購買行為。”
賣家也擔心,宣佈出售計畫後會讓金價對自己不利。英國前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在1999年宣佈英格蘭銀行將出售一半黃金儲備,結果導致金價進一步下跌,平均售價為每盎司275美元,僅為當前價格的十五分之一。
興業銀行分析師邁克爾·海格表示,黃金市場這種不透明性讓它比石油等商品更複雜,“黃金市場的獨特之處在於,央行進出黃金市場的噸數對價格影響極大。沒有清晰的數據,會帶來更大問題。”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同時也是資訊最不透明的國家之一。分析人士只能根據進口數據、推測和消息來源自行估算相關數字。
中國的官方購金專案由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這個機構隸屬於中國人民銀行。今年截至目前,官方僅宣佈購買了25噸黃金。
官方儲備黃金通常存放在上海或北京。
一位前外匯局官員透露,外匯局制定了為期一年和五年的黃金購買目標,但目前的持有量仍遠低於目標水準。
除外匯局及其仲介機構外,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和軍方也參與購買黃金,但這些機構不被要求及時披露持倉資訊。
觀察中國官方購金的一個替代方法,是查看英國對中國的黃金出口情況,因為中央銀行偏好的大金條主要在倫敦交易。根據這一方法,興業銀行估算外匯局今年將進口大約250噸黃金。
另一種方法是對比中國的黃金淨進口量和國內黃金產量,再結合商業銀行持有量或零售消費量的變化。
北京智庫Plenum Research採用這種方法計算出,2023年中國可能有1351噸黃金可以歸因於官方購買,2022年則為1382噸,遠超同期中國公佈的購金數據六倍以上。
![]()
進一步複雜化的是,中國本身是全球最大的黃金開採國,去年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10%。這意味著中國可以通過購買本國開採的黃金增加儲備。
隨著黃金儲備的擴大,中國也在吸引發展中國家將黃金存放在中國。據知情人士透露,柬埔寨近期已同意將新購買的黃金,以人民幣支付,並存放在深圳的上海黃金交易所金庫中。
不少黃金分析師甚至不願意對中國人民銀行的真實購金規模作出猜測。
線上黃金交易平臺BullionVault的研究主管阿德裏安·阿什表示:“這最終是無法得知的。”
他指出,“任何看似可行的推算路徑……都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這只是中國黃金市場這個謎團的一部分。”
來源:加美財經